1.请您分享一下您在大学生活学习的经历,让你最难忘的事情?

至今李臻还记的2004年初次踏入南工校园时的情景,从这一刻起他知道,无论何时,在他的身上都打上了南阳理工学院的烙印。都说大学的岁月是最美好的,因为母校不仅仅见证了每一位南工学子最美的青春年华,更重要的是她给予了每个人迎接未来挑战的勇气和底气。
彼时的李臻,做事拘谨、不自信。也正是基于对自己个性的认知,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在课程学习的同时,他积极参加院系的各种学生组织和活动,希望能让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大一期间,他首先加入了生化学院学生会。在学生会工作的一年时间中,李臻有幸结识到许多优秀的同学、学长和学姐,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在学院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先后获得过校级演讲比赛和主持人大赛三等奖,并加入校广播站,成为了一名校园广播主播。在校四年中,除了多次获得学业奖学金外,也担任过多场院系重要比赛和晚会的主持人,多次参与校运动会的现场播报,作为领唱也代表生化学院参加合唱比赛获二等奖,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毕业生……。
2.您觉得大学生活带给您的影响有哪些?(可以生活、交际网、个人能力、知识面扩充等多种方面)
所有这些经历,纵使其中有过困难、压力、失败,但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信心,使李臻逐渐克服了自身弱点,也更加有信心面对今后的挑战,而这些往事也都成为了之后无论他在塞外边疆,还是在东海之滨,都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


3.您大学毕业之后是创业还是单位开始工作生涯?
毕业后工作还是读研,是每个大学生都会面临的一道重要人生选择题。出于对自身能力和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思考,以及渴望接触新的专业领域的愿望,李臻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考研,并且选择了一个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新的领域继续深造。
2008年9月,新的开学季,怀着对祖国西部边陲的好奇,对研究生涯的向往,李臻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来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新疆石河子。如果说南阳理工学院给李臻提供了成长的土壤,那么石河子大学则在他心里埋下了科研的种子。李臻的研究生导师陈创夫教授是知名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家,作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身兼数职,却经常在繁忙的行政事务结束后来到实验室,继续科研工作至深夜。陈老师为课题组学生提供了当时全疆最好,甚至在全国都不差的科研实验条件,也成为了李臻至今心里的榜样。
李臻的硕士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布鲁氏杆菌,这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的胞内寄生人兽共患病原细菌,在新疆,以及全国广大牧区或牛羊饲养集中地都广泛分布,也常常引发大面积人畜感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健康危害,李臻当时的工作就是开发一种具有鉴别诊断功能的新型布鲁氏菌疫苗。由于病原菌的操作需要在严格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每次进入病原室操作,除了从头到脚穿着的连体防护服,甚至帽子、口罩和手套都要带两三层。而当时的病原室还没有空调系统,所以每次实验几小时下来,全身都会被汗水湿透。研究生活加班熬夜做实验是家常便饭,常常会因为动物实验,要全部防护的在动物房,可能一待至少就是半天,也会因为构建基因突变菌株连续一个月进行筛选鉴定……,虽显辛苦和枯燥,但当做出结果的那一刻,又会让人感到无比幸福。科研工作之余,李臻也很喜欢和同学一起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刚到新疆的第一个国庆假期,便和实验室同学一起去田间地头体验了一把摘棉花、摘辣椒的工作;每年导师也会组织各种活动来丰富实验室的生活,那些年一起爬山、徒步、烧烤、聚会的经历,丰富和充实了相对简单的研究生活,也给李臻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正是秉持着坚持不懈的态度,在石河子大学的三年硕士生涯中,李臻收获了他人生中第一篇学术论文,他所完成的毕业论文也先后获评为石河子大学,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而他本人,也被评为石河子大学党员先锋科研标兵。


4.您现在的这份荣誉是经过艰苦创业而来,请您分享一下您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瓶颈且您又是怎样克服它的。-------您在工作中的经历、感触,请您分享一下工作中取得成绩。 -----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您日常工作中那些可以彰显您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等方面且能展现您个人优秀品质的事例。
硕士毕业后,李臻进入了郑州市疾控中心工作。在郑州疾控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由于工作需要,李臻由原来的病原微生物方向,转向了食品理化检验,负责中心理化实验室液相色谱相关的检测工作,并承担着郑州市和国家疾控分配的食品抽检监测任务。除此以外,李臻也作为骨干队员,参与了国家卫生应急演练、代表郑州疾控获得全市公务员系统演讲比赛一等奖、主持中心新年晚会等活动,李臻的工作,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一致认可。然而面对成绩,李臻没有沾沾自喜,相反,越来越强烈的职业危机感让李臻重新下定决心——读博,继续深造。于是,在距离博士考试还有半年时间时,李臻除了正常工作任务之外,开始在互联网上查找学校和导师信息,然后就是每天下班后,乘坐单位班车来到市区最近的大学自习,结束后再赶最后一班公交车返回出租屋。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复习、考试,最终,李臻收到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上海交大就像上海这座城市一样,到处充满着国际化、精英化的氛围。初来乍到,面对新的实验室,新的环境,新的研究方向,李臻起初感觉非常不适应,毕竟已经离开校园两年,许多生活习惯跟学生时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但更关键的是,实验室的学术研究和国际化培养模式,让从未经历过组会英文口头汇报、与外籍同学专家交流、及对背景知识知之甚少的李臻倍感压力。在交大,李臻所在的微生物海洋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深海极端环境微生物适应性和生态功能。这是一个非常前沿,尚待探索,同时也是生物学、信息和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实验室拥有着当时世界上唯一可正常运行的深海流动培养模拟系统,是国内屈指可数能进行该方向研究的团队之一。为了尽快补齐在专业知识和英语口语方面的短板,李臻开始大量阅读专业文献,和同学老师沟通讨论,平时有机会就和外国同学口语交流,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李臻终于开始适应实验室的节奏,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课题方向。深海热液喷口处陡峭的温度变化和高静水压赋予了栖息在此的极端嗜热嗜压微生物群特殊的生理代谢方式,对于研究生命起源和早期生命过程具有重要价值。李臻的课题就是围绕一株分离自3800米深海热液喷口处的极端嗜热嗜压古细菌展开。由于该古菌嗜热嗜压和严格厌氧的特性,在进行研究时首要做的就是要在实验室模拟高温高压无氧的环境。李臻的工作常常是把接了菌的厌氧瓶在接近100 ℃的培养箱里拿进拿出,高压实验时又需人力把高压釜加压到45 MPa,记录生长曲线时,眼睛不停的对着显微镜中的计数板计数,一做就是24小时……,“齐天大圣在炼丹炉里可能就是接受的我们这种训练吧!”实验室同学常常这样自嘲。
在交大学习的日子,李臻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国家科考队的使命以及“蛟龙号”深海下潜的不易;有机会第一次踏出国门,来到日本京都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也有幸与包括德国科学院院士、超嗜热微生物奠基人Karl O. Stetter教授在内的多位领域内著名科学家进行了亲切交流。这些经历,不仅提高了李臻的学术思想,同时也极大的开阔了眼界,坚定了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想法。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李臻终于将自己的发现总结成SCI论文,先后发表在了多个专业领域的国际杂志,同时也获批一项国家发明专利,顺利完成了自己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博士阶段学习。

5.您对现在在校努力学习的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或期许。
一路跌跌撞撞走来,李臻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只有逼自己,才会有所进步,才会成长。无论做什么,笃定方向,坚定目标,坚持不懈,才可能会有所成。亦如李臻博士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继续从事医学相关研究时的想法:赛道更换总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可能近几年不会有太多起色,但如果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李臻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而事实确也如此。近几年,李臻一直围绕肠道微生物与心血管疾病开展研究工作,近期,李臻及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肠道微生物源细菌膜蛋白药物,可以通过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缓解化疗药物阿霉素所致的心脏毒性,为临床缓解因化疗引起的心脏和肠道毒性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同时一种新型可口服的PCSK9纳米抗体工程化益生菌也正在申报专利阶段,它实现了与常规PCSK9抗体药物相同的降脂功能,且改变了其注射给药方式,大幅降低副作用和用药成本。近两年,李臻相继获批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河南省自然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项发明专利得到授权,并且获得了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虽然在坚持的道路上经历了太多心酸和无助,但在博士毕业后的第七个年头,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6.您对母校的寄语。
不甘示弱,不负青春之志,饮水思源,感怀母校恩泽,砥砺前行,铭记师之教诲。无论何时何地,母校都是我们每位南工学子内心的家园。祝福母校桃李满园、春晖四方、英才辈出、再创辉煌。
联系电话:18538583635
微信号:18538583635 邮箱:lizhen630@126.com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永顺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