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学院的办学定位:根据南阳和豫西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生物工程行业培养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结构优化、实践能力突出、具有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紧紧围绕这一办学定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制订《2011~2015生物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1.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我国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大省,生物制药、生物能源、发酵食品等成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中原经济区大开发战略中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南阳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制药、生物能源等生物工程产业发展迅速,南阳普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外生物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最大企业,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富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生物制药500强企业,天冠集团公司是全国生物能源生产和科技创新的龙头企业。因此,南阳市政府将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能源等生物工程产业列入南阳市经济发展战略。为适应河南省和南阳市生物工程产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南阳理工学院自1987年开始举办生化工程专科专业,2004年开始举办生物工程本科专业,20多年来办学条件逐步完善并积累了较丰富的办学经验,为社会输送了1000多名 毕业生。现实现了每年招生80名本科生的办学规模,形成了以生物制药、生物能源为专业方向,产学研结合为生产一线培养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办学特色。
1.专业概况
生物工程专业是在原生化系的生化工程专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于2004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而举办本科专业招生。自成立以来,在学校党委和领导的重视关心下,经过全系师生共同努力,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改革统揽全局,加强各方面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已建成我校比较有特色的专业之一。
生物工程专业现有学生4个年级共7个班,共计274名学生。07级1个班41名学生,08级2个班74名学生,09级2个班83名学生,10级2个班76名学生。
2.专业办学条件
师资情况:现有生物工程专业专职教师11人,专职实验教师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11人。
实践教学条件:生物工程专业现有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分离技术实验室、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近30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近900万元。
教学科研成果:已完成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目前承担校级质量工程项目5项,校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1项。近5年完成省级鉴定科研项目4项,目前承担省级重点项目科技攻关3项,省级基础前沿研究项目2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项目2项,河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项,南阳理工学院科技发展基金项目2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3.存在问题与困难
(1)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有待提高,针对南阳区域经济生物工程产业结构特点,需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重心向生物制药、生物能源专业方向发展。
(2)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社会竞争力需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需进一步改革创新,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通过外出进修、在岗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需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体系和教学质量考核体系。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需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理念和意识的教育。需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实验室科学化管理水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要求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实行实验室开放,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加强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的精神为指导,根据《南阳理工学院“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确定生物工程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办学质量,突出专业特色,用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指导专业建设,通过教育、教学创新,形成系统的、能够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符合我国经济建设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水平本科专业。坚持以教学为本,质量优先的原则,努力培养“基础实、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国际视野”的生物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立足南阳面向河南,为本地区构筑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高地提供保证。
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环节的建设工作中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基础、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专业建设规划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在充分认识本专业师资、教学条件的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了解国际国内科技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接轨国际,狠抓特色,从先进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具有前瞻性的规划。
2.基本思路
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南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院把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有机统一起来,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搭建学科平台,为专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协调发展。
三、专业建设定位
专业定位应该考虑以下七个方面:
1、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发酵工程等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面向地方经济和生产一线,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工艺设计、过程控制、技术管理、新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和高新技术应用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2、专业层次定位:本科
3、专业规模定位:年招生规模100人,四年学生总规模400人。
4、教育质量定位:毕业生具备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设计)密切联系生物技术产业的科技开发和生产实际,使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能适应本行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具备团结协作、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精神。
5、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南阳、面向河南的生物工程产业。
6、发展水平定位:经过5年的发展建设,将本院的生物工程专业建设成省级重点学科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卓越工程培养特色专业。
7、专业特色定位:在教学建设方面突出生物制药和生物能源方向;教学管理方面建立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体系和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实行全方位系统教学质量管理;教学改革方面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重组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条件,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协调配合,教学与科研互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四、专业建设目标与内容
(一)到2015年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1、适度扩大办学规模,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重心,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抓手,到2015年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在校生达到400名左右。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到2015年本专业专任教师人数达25人左右,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素质优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职称结构: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教授达到6人、副教授达到8人、讲师11人;学历结构:博士6人、硕士19人。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到2015年,达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由现在的3个达到6个,补充建设分离技术实验室,建成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4、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革教学体系、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深入开展教改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5年内,争取国家级教改课题1项,省级教改课题1项,校级教改课题3项,校级精品课程5门。
5、深化科研改革,积极开展科学研究,5年内,争取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5项,市厅级5项,校级3项,横向课题3项,累计科研经费达100万元。
6、加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其达到5个,强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7、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协调发展,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改善育人环境,使师生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和院风。
8、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特别要加强实践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使我院的各项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人才培养规格和社会需求
1、知识结构
(1)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工具性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外文专业文献;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4)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生物学和相关化学、化学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5)专业知识:掌握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反应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控制的基本知识;
(6)工程技术知识:掌握工程制图、生物反应工程原理、生物工程设备、发酵工厂设计等基本工程技术知识;
(7)质量管理知识:了解有关生物工程产品法规的基本知识,掌握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
(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2)微生物菌种选育能力:具有应用生物技术从事工业微生物菌种的筛选、选育、培养和应用的能力;
(3)发酵生产过程技术管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发酵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产品生产条件优化、过程控制、工艺设计、技术改进、新产品研发和相关高新技术应用的能力;
(4)生物产品提取分离能力:具有生物技术产品提取分离和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实践和技术革新的能力;
(5)科技开发能力: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展创新实验和科技开发能力;
(6)具有生物工程产品质量管理和质量指标检验的基本能力,获得《药品检验》或《化学检验》或《生物工程工程师》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7)了解本专业技术发展趋势和人才社会需求,具有职业规划能力。
3、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诚信守法,勤俭自强,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2)人文素质:具有较丰富的人文知识、较好的人文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国际化视野、现代意识和健康的人际交往意识;
(3)职业素质:具备团结协作、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精神,有强烈的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和发展意识;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和革新精神;
(4)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顽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受挫承受能力。
(二)专业规模
表1 专业办学规模规划表
年 度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办学规模(人) |
80 |
80 |
90 |
90 |
100 |
(三)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普通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
的创新精神”要求,突出人才应用性的特色,构建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由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三部分组成。具体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包括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核心平台和专业方向模块。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多途径、多层次、多规格培养人才,设立生物工程专业辅修、双专业课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1.教学模式
生物工程人才应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生物工程技术,灵活和创造性地运用生物工程技术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努力从生物工程教学计划中体现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给学生学习自主权,加强基础,强化工程训练,突出主干课程等。以学生为课堂中心,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课程中应加强理论教学和具体操作的内容,特别是要加强生物工程实验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实验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验,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验环境,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增强实验课程系统性和目的性。加强校企结合,共同办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有关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使学生毕业实习场所固定,且有特色。把科研、教学和成果转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发挥提供平台。
3.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
将本专业一些主干课程建成校级优秀课程。在使用现有教材教学基础上,制订重点教材建设规划,完善教材选用和编写的管理制度,确保选用教材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以及自编教材的创新性和特色性。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要求主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教学改革。
(四)教学团队建设
1.建设目标
到2015年本专业专任教师人数达25人左右,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素质优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职称结构: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教授达到6人、副教授达到8人、讲师11人;学历结构:博士6人、硕士19人。双师型教师占50%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7:3。
2.建设内容
加强师资建设,完善年龄、职称结构,积极引进人才,鼓励青年教师去国内外高校访问交流。努力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生物工程专业计划在五年内围绕专业建设通过采取相应措施逐步形成生物工程专业的学术梯队。强化学科队伍的科学研究氛围,建立制度性的学术交流机制;扩大对外联系,邀请本领域专家来学院讲学。通过采取招聘、引进、聘用等各种方式,采取各种有利措施,争取实现教师的职称和年龄结构的合理化,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围绕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1)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
积极推动专业教师到周边地区生物工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聘请企业的专家、高级工程师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积极引进专业对口的高学历人才
根据专业方向需要,在引进人才与培养在岗教师时适当向生物能源与生物制药领域倾斜,加大45岁以下、有稳定研究方向和较强科研能力的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
(3)加强现有教师的自身培养
在现有教师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40岁以下、尚未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在3至5年内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科学研究能力;努力提高在岗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改善中青年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水平,进而提高职称结构。
(4)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
通过学校及学院设立的教学研究专项基金,吸引优秀教师能够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同时也大力提倡教师将科学研究的成果用于生物工程专业的建设。
(5)组织教师参与企业实践
有计划分批地将现有教师送到相应的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从生产实践中找到了急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获得了企业的经费支持。
(6)聘请企业工程师
从现有实习基地中聘请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来我校阶段性的讲学,弥补现有师资中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不足,比如我们聘请企业中从事GMP认证的工程师为我们专业讲授生物制药生产车间的GMP申请、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恰好是我们教师中所缺的。
(7)重视“借智”工作
聘请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以指导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通过传、帮、带不仅提高了助课教师的水平,也在科研与学科建设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还为学生传授了大量前沿的知识。
(8)健全在岗教师培训制度
建立健全在岗教师培训机制,通过落实学术带头人制度对新进教师传、帮、带,通过经常性的学术研究和教研活动等抓好教师在岗业务学习。
3.具体建设规划
详见表2、3、4。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表2 “十二五”期间专任教师人数、职称及分布情况
师资队伍规模 |
教师22人, 实验技术人员3人, 共25人。 |
教师专业方向 |
生物制药方向13人,生物能源方向12人。 |
职称结构 |
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11人。 |
学历结构 |
博士6人,硕士19人。 |
学缘结构 |
本校本专业2人,外校本专业23人。 |
年龄结构 |
50岁以上3人,40-50岁6人,30-40岁11人,30岁以下5人。 |
表3、专业师资队伍引进、培养计划
序号 |
姓名 |
培养(引进)方向 |
培训(引进)方式 |
培训(引进)时间 |
备注 |
1 |
梁长利 |
生物制药 |
攻读博士 |
2009~2013 |
|
2 |
于海彦 |
生物制药 |
攻读博士 |
2010~2014 |
|
3 |
李慧星 |
生物能源 |
攻读博士 |
2010~2014 |
|
4 |
程超 |
生物能源 |
攻读博士 |
2012~2015 |
|
表4 “十二五”期间教师培养计划
建设内容 |
2014年建设具体内容 |
2015年建设具体内容 |
外部聘请 |
兼职教师 |
聘请南阳普康制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为我院生物制药方向外聘教师 |
聘请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为我院生物能源方向外聘教师 |
毕业设计指教师 |
聘请南阳普康制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为我院生物制药方向毕业设计指教师 |
聘请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为我院生物能源方向毕业设计指教师 |
内部培养 |
专业带头人 |
引进2名省级学术带头人 |
引进1名国家级学术带头人 |
骨干教师队伍 |
引进3名生物制药方向骨干教师 |
引进3名生物能源方向骨干教师 |
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
教师在国内外学习经历 |
2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
2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
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能力培训和专业培训 |
3名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能力培训和专业培训 |
3名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能力培训和专业培训 |
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 |
3名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 |
3名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 |
小计 |
(五)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建设目标
内容要点:校内实训场所的数量与分布;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匹配;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与分布。
表5 校内实训(验)室、校外实训基地分布一览表
序 号 |
实训(验)室名称 |
数量 |
实训(验)课程 |
分布 |
备注 |
1 |
无机化学实验室 |
2 |
无机化学实验 |
2201、2331 |
校内 |
2 |
有机化学实验室 |
2 |
有机化学实验 |
2401、2431 |
校内 |
3 |
物理化学实验室 |
2 |
物理化学实验 |
2501、2531 |
校内 |
4 |
仪器分析实验室 |
2 |
分析化学实验 |
2406、2408 |
校内 |
5 |
生物化学实验室 |
1 |
生物化学实验 |
2301 |
校内 |
6 |
微生物学实验室 |
1 |
微生物学实验 |
2331 |
校内 |
7 |
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 |
6 |
微生物技术实验、 发酵生产技术实验、 生化分离技术实验 |
2308、2310、2312、2322、 2112、2119 |
校内 |
8 |
分离技术实验室 |
3 |
生化分离技术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 |
2416、2418 2420 |
校内 |
9 |
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
1 |
毕业论文(设计) |
汇森实验楼 |
校内 |
10 |
生物能源技术实习基地 |
2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
天冠集团公司 |
校外 |
11 |
生物制药技术实习基地 |
2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
宛西制药公司 普康制药公司 |
校外 |
12 |
生物发酵技术实习基地 |
2 |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
仲景大厨房公司 果然风情公司 |
校外 |
建设目标:按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对实验条件的要求,补充完善基础化学实验室;按照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和对实验条件的要求,补充完善基础生物学实验室;按照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和对实验条件的要求,补充完善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按照生化分离
技术实验实验教学内容和对实验条件的要求,补充完善分离技术专业实验室;按照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和对实验条件的要求,建设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按照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和对实验条件的要求,建成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按照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对生产企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巩固发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2.建设内容
(1)按照基础化学和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和对实验条件的要求,整合基础化学和生物学实验室,建设完善基础化学和生物学实验中心。
(2)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和对实验条件的要求,整合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食品工程专业实验室、分离技术实验室、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生物与食品技术实验中心,创建模拟仿真与真实职业环境相结合的开放型、生产型实训中心。
3.具体建设规划
(1)校内实训(验)室建设
表6 校内实训(验)室一览表
序 号 |
实训(验)室名称 |
实训课程 |
实训项目 |
建设年度 |
经费(万) |
备注 |
1 |
无机化学实验室 |
无机化学实验 |
无机化学实验 |
2014 |
5 |
|
2 |
有机化学实验室 |
有机化学实验 |
有机化学实验 |
2014 |
5 |
|
3 |
物理化学实验室 |
物理化学实验 |
物理化学实验 |
2014 |
5 |
|
4 |
仪器分析实验室 |
分析化学实验 |
分析化学实验 |
2015 |
60 |
|
5 |
生物化学实验室 |
生物化学实验 |
生物化学实验 |
2015 |
10 |
|
6 |
微生物学实验室 |
微生物学实验 |
微生物学实验 |
2015 |
15 |
|
7 |
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 |
微生物技术实验、 发酵生产技术实验、 生化分离技术实验 |
微生物技术实验、 发酵生产技术实验、 生化分离技术实验 |
2012 |
40 |
|
8 |
分离技术实验室 |
生化分离技术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 |
生化分离技术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 |
2014 |
20 |
|
9 |
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
毕业论文(设计) |
毕业论文(设计) |
2012 |
700 |
|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加强与南阳天冠燃料乙醇公司校企产学研合作,建立稳定的生物能源技术实习基地,目前本专业教师与南阳天冠燃料乙醇公司合作承担了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攻关项目;通过加强与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南阳普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校企产学研合作,建立稳定的生物制药技术实习基地,目前本专业教师与南阳普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承担了3项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通过加强与仲景大厨房股份有限公司、南阳果然风情股份有限公司校企产学研合作,建立稳定的生物发酵技术实习基地,目前本专业教师与仲景大厨房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承担了2项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六)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现行专业教学计划,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在已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合格课程为基础,院级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省级精品课程为品牌,国家级精品课程为突破口,建设优质课程体系,提高我院整体课程建设水平。要注意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主干课达到精品课程的比例。
1、合格课程建设
合格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达到合格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全面开展生物工程专业的合格课程建设工作,尽早使其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合格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有:
1.1教学队伍建设。教师学历、专业、职称、年龄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合理,课程组形成学术团队,有课程带头人,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教学研究)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合理流动,做到人尽其才。
1.2.教学内容改革。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这一中心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科学,能够吸收一定量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
1.3.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和驾驭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掌握和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
1.4教材选用。使教材更加符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主干专业争取五年内通过创新教材建设,实现专业课程教材配套、所选用的优秀教材与自编教材配套。
1.5.实验建设。在学校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改革更新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数量。
1.6.教学文件齐备。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及试题库或试卷库等。
1.7.教学组织管理科学、规范。
2、优秀课程建设
优秀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使达到合格课程标准的课程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为此,优秀课程要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2.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现代教育思想要在课程建设中有所体现。
2.2.提高教师队伍水平。课程由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主讲;主教教师应熟悉本领域的实际工作,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生产一线的实践活动,并形成结构较合理、人员较稳定的教师梯队。
2.3.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及系统性,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成果,并紧密结合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2.4.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教学有特色,对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明显的作用;鼓励建设网络教学资源,计划“十二五”期间建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试题库或试卷库及教学录像等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2.5.教材建设。选用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材。
2.6.考试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科学合理。
3、精品课程建设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设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有:
3.1.教学队伍建设。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能推动教学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能发表高质量的教研论文。
3.2.教学内容建设。课程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要以服务专业需要为基本出发点;理论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具有基础性、研究性、前沿性,能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实验课程内容(含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鼓励开展相关实习、社会调查及其他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3.3. 教学条件建设。选用优秀教材,课件、案例、习题等相关资料丰富,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教材配套齐全,能满足教学需要。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教学要求;能进行开放式教学,效果明显(理工类课程能开出高水平的选作实验)。
3.4.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重视教学方法改革,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3.5.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应用性研究实验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表6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表
年度 级别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院级 |
4 |
1 |
1 |
1 |
1 |
市级 |
|
|
2 |
2 |
2 |
省级 |
|
|
|
1 |
2 |
国家级 |
|
|
|
1 |
1 |
(七)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网络教学资源
随着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进行,近3年内完成微生物学、生物化学2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5年内完成生物工程设备、酶工程等3门专业主干课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随着省级生物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的进行,5年内完成生物工程专业实验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八)教风、学风建设
科研工作要紧紧围绕教学工作开展,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充分发挥科研在教学中的先导、创新和服务作用。通过科研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教师提供本科生即将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习的科研题目和招收本实验室学生的条件,并考察学生(通过书面申请或面试)。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遵守相关规定,否则将被要求退出有关实验室,并且在毕业前不得再重新提前进入实验室。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后,如果出现主干课程未通过、补考课程门数增加等现象,该学生将被要求退出实验室。
(九)教研科研工作
学院鼓励支持教师围绕教学开展教研和科研工作,以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建设。为支持老师进行学术活动,院里积极支持教师申报各种级别的教研和科研课题。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全额资助教研、科研项目申报材料的准备,选派优秀教师参加有关学术会议,聘请专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
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革教学体系、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深入开展教改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5年内,争取国家级教改课题1项,省级教改课题1项,校级教改课题5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5项。
1、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力度
2011~2012年本专业教师有省、市级在研项目6项,院级在研科研项目2项,院级教研项目4项。到2013年将再增加省级科研项目2项,此后力争每年获得1~2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5年内,争取省级课题10项,市厅级5项,校级5项,横向课题3项,累计科研经费达100万元。到2015年,争取所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都从事过院级以上立项的科研课题研究,并力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有所突破。
2、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五年内,通过学科建设,采取“培养、引进、聘用”等方式,逐步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梯队。围绕具有学科发展特色或前沿性的研究方向,共同开展研究工作,真正营造团结宽松、进取向上的学术气氛。
3、改善科研条件、加强学术交流
将努力改善科研工作的条件,视经济发展状况,每年资助适当经费作为当年立项项目的配套支持经费;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充实、完善研究设备;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对带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的教师,系院给予相应的费用补偿;根据学校要求和我系教师情况,今后五年,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学年必须举办至少一次面向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五年内人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5篇。
4、提高社会服务质量
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养科研,形成科研与生产的良性循环。鼓励教师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推广等有偿服务。通过开展对外培训,促进本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研究工作更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创造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五、保障措施
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专业建设正常投入机制,建立完善与专业建设配套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队伍及教学质量保障的运行及建设,组织开展专业建设的定期自我评估工作。
1、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树立本科教育的质量观、人才观
在专科升本、高校扩招的新形势下,适应本科教育在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上的要求,做到专业升本、理念升本、管理升本、质量升本、服务升本,必须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紧紧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不放松,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认真开展专业建设,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本专业提高质量和水平的需要。
2、经费投入保障
为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学校在正常经费之外,每年为本专业增加10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此外,与生物工程专业相关实验教学中心每年还有相当的建设专款,这将保证本专业实验教学的开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将尽可能多的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送出去攻读学位。
(2)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和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
(3)加强校际交流,从有关兄弟院校聘请客座教授,请他们在本院设置的本科专业承担授课,就有关专题开展讲座,指导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培养中青年教师等。
4、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
(1)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完善实验室的各项设施;增加经费投入,在逐步完善现有仪器设备配套工作的同时,再购置一批现代生化分析测试仪器和中试设备。
(2)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技术过硬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搞好实验技术队伍的定编定岗,确保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
(3)进一步加强实验室规章制度建设和实施,促进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规范化、制度化。
(4)加强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实习、见习的质量和效益。
5、图书资料
图书资料是高校办学的重要条件,也是反映教学科研水平的标志之一。我院资料室现有生物工程专业图书2000余册,在我院的正常经费里,力争每年都有经费用于购置图书资料、电子教学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2011年2月